AI“摆渡”百度

2013年3月,谷歌斥资4400万美元收购DNNResearch,一家没有任何产品甚至没有产品规划的初创公司。当时这家公司只有三个人,而五年后三人之一的Geoffrey Hinton获得图灵奖,已经是中国程序员圈人所共知的“AI教父”和“深度学习之父”。

向神奇靠拢的故事往往不止一个版本,在大洋彼岸的北京,很少人知道,更早意识到Geoffrey Hinton研究和深度学习价值的,是中国公司百度,在那场“只有几篇论文”的DNNResearch拍卖中,百度也是竞争者之一,除了谷歌,同场竞拍的还有微软和DeepMind(2014年亦被谷歌收购)。

短暂的遗憾,似乎给百度等中国企业全面出击AI按下了快进键。2015年百度无人车亮相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2016年百度大脑AI平台发布;2017年人工智能第一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而百度宣布All in AI。那一年,百度CEO李彦宏还在全国两会上建议,用人工智能技术调节交通信号灯。又一个五年后,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百度ACE智能交通解决方案已被41个城市采用;截至2022年8月,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60平方公里内,已建成332个智能网联标准路口。

5月的广州,最高气温已到30度,四五个年轻人几乎天天在黄埔区“刷街”,哪个地方红绿灯不亮了、哪个地方是拥堵点、哪里有施工黑点……存进了电脑也印在了脑子里,他们的任务是摸透整个黄埔区的交通,甚至要比对百度总部北京的情况还要熟悉。

要实现ITS(智能交通系统)有两个基础:“聪明的车”和“智慧的路”,智能网联无法被忽略。“简单来说,就是要让车、路、城做双向的信息流动”,百度智能驾驶网联业务首席产品架构师赵荐雄总结。2020年4月他加入百度后参与的第一个项目,就是百度和广州黄埔区的合作,熟悉路况、了解客户需求这一准备工作花了整整两个月,中间没回过家。

上升到公司维度,百度对AI的准备期更长。“AI是关于知识的学科——怎样表示知识以及怎样获得知识并使用知识的科学”,这是斯坦福大学教授Nils John Nilsson的解读,这位AI领域的开创者之一在1968年就与Peter E. Hart、Bertram Raphael共同发明出AI搜索算法,为人工智能领域带来了重大的影响。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AI被称为世界三大尖端技术之一(空间技术、能源技术、人工智能),也被认为是二十一世纪三大尖端技术(基因工程、纳米科学、人工智能)之一。

对于成立于2000年的百度而言,尽管前半场的王牌业务搜索,始终围绕着AI实现的最重要资源——大数据,但代名词始终离不开搜索引擎,和深度学习、自动驾驶、智慧交通关联度不大。直到2013年李彦宏在百度建设中国首个深度学习研究院、2015年倡议在国家层面建立“中国大脑”计划、2017年百度牵头筹建深度学习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外界才越来越频繁地给百度加上了AI这个定语。

“这是一种顺势而为,百度恰逢其会,我觉得AI转型是百度把互联网技术更多向实体化、智能工业化方向的转变”,在百度AI转型后加入的百度智能驾驶运营管理部资深高级专家吴琼说。

易观分析汽车出行行业高级分析师江山美持类似态度,“百度早年做搜索引擎,在大数据方面具有领先优势,在数据积累、数字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人工智能,是水到渠成的”。

不能忽略的是,百度转型AI之前,对其他互联网细分领域的尝试算不上成功。“做O2O、做电商,更多是失败,百度All in AI其实是一个意外的惊喜。AI是百度在一个利好的形势下,转型表现最好的业务”,用文渊智库创始人王超的话说是旁逸斜出。

AI作为百度的第二引擎已经显效,2022年一季度,百度以网络营销和非网络营销为代表的核心营收214亿元,同比增长4%。其中网络营销营收157亿元,同比下降4%。但在云和其他AI业务推动下,非网络营销收入57亿元,同比增长35%。

百度在广州黄埔区的业务逐渐展开,赵荐雄的同事也越来越多。四五个人的团队扩张到四五百人,他们离开了酒店的办事处,走进新的研发中心、销售部门和服务中心。“在黄埔区,我们也有个Apollo Park,像北京亦庄的那种”,从无到有,赵荐雄语气里的自豪能听得出来。

百度自动驾驶开放平台Apollo推出的2017年,就入选了国家首批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同年,《北京市关于加快推进自动驾驶车辆道路测试有关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和《北京市自动驾驶车辆道路测试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发布。

但AI的深入人心需要不断试错。2017年李彦宏乘坐无人车上了五环,为此吃过罚单也被浇过冷水,但百度依然愿意为五年后打赌。

无人车的安全性、量产和商业化博弈,百度没有回避。“会存在这样的博弈,但百度一直坚守安全第一的底线。在交通运输和出行领域,一个商业模式的成立需要两个特质,一是安全,不谈安全就是0,前面有再多的1也没有意义;二是效率和便捷性,无人驾驶汽车的路径是通过大数据来计算的,当一台车不需要人类驾驶时,时间就会被释放出来,百度无人车基本做到了新一代比上一代成本砍一半,最近推出的无人车Apollo RT6成本25万元”,吴琼说。

并不是每家公司既有条件和勇气自研无人车,又验证L4级自动驾驶商业模式的。百度计划2023年实现区域化可循环的商业化。江山美的看法是,“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整体处于商业试运营阶段,百度萝卜快跑处于领先。目前Robotaxi成本依然较高,还需要更多数据和技术积累,如果在当前阶段取消补贴,可能会出现用户流失情况,但是Robotaxi的未来是光明的”。

相关数据做支撑,规模化部署和成本下降的同步推进:萝卜快跑订单量超100万,计划在2025年覆盖65个城市,2030年扩展到100个城市;百度被允许在武汉、重庆的全无人化商业化服务,Apollo RT6将在2023年投用于萝卜快跑投入使用。

易观分析汽车出行行业研究总监刘影测算:“传统出租车每公里成本大概1.89元,有安全员的Robotaxi大约2.2元,但是无安全员的Robotaxi仅需要0.82元,降至传统出租车的43%。”易观分析预计,2022年中国Robotaxi市场规模158亿元,对网约车、传统出租车市场的渗透率为3%。2024-2027年是Robotaxi发展的第二阶段,从850亿元增长到1390亿元,渗透率从15%涨至22%,2028年,Robotaxi进入第三阶段,当年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1962亿元,渗透率30%。

成本下降规模化部署的背后,不是复制粘贴那么简单。“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交通文化,如果要把Robotaxi部署到一座新的城市,需要工程师把开放区域的交通规划和特征整体摸排一遍,一般需要一两个星期”,这是吴琼负责的工作之一。如果没有百度地图这些工具,时间会更长,加入百度之前,她和团队在2017年摸排北京五环外的交通情。

Categories:

Tagged:

No Responses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