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专利查询广州安必平自动化检测设备有限公司专利正文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试剂瓶,包括口部和容纳部,所述容纳部的底部位于口部的正下方,容纳部包括:第一底面、第二底面、第三底面及侧面,第一底面、第二底面、第三底面及侧面相连接并在其内部形成容纳腔,所述容纳腔通过口部与外界相通,所述第一底面、第二底面和第三底面往下倾斜,形成锥形底部。该试剂瓶解决了试剂瓶残留过多药液的问题,能有效避免药液浪费。
现有试剂瓶由于底部平坦,底面积较大,当试剂瓶内的液体逐渐减少到底部,吸针就容易与试剂瓶碰撞,对吸针造成损坏;当试剂瓶内的液面低到一定程度,吸针就不再吸取液体了,剩下的就是残留液体,在相同的残留高度的情况下,瓶底面积越大,残留液体的量也越大。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试剂瓶,当试剂瓶内的液体逐渐减少时,因该试剂瓶的底部呈锥形,相比起底部平坦的试剂瓶,该试剂瓶的残留液体会少很多,解决了试剂瓶残留过多药液的问题,能有效避免药液浪费。其技术方案如下:试剂瓶,包括口部和容纳部,容纳部的底部位于口部的正下方,容纳部包括:第一底面、第二底面、第三底面及侧面,第一底面、第二底面、第三底面及侧面相连接并在其内部形成容纳腔,容纳腔通过口部与外界相通,第一底面、第二底面和第三底面往下倾斜,形成锥形底部。进一步的,侧面包括:第一侧面、第二侧面、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对称设置,第三侧面与第四侧面相对设置;第一侧面分为第一上侧面和第一下侧面,第二侧面分为第二上侧面和第二下侧面,第一上侧面与第二上侧面之间的距离比第一下侧面与第二下侧面之间的距离大,第一上侧面与第一下侧面、第二上侧面与第二下侧面的连接处形成卡位。进一步的,锥形底部偏离试剂瓶的中心位置,并靠近第三侧面。进一步的,第一底面与第一侧面和第四侧面连接,第二底面与第二侧面和第四侧面连接,第三底面与第三侧面连接。进一步的,容纳部还包括支撑板,支撑板与锥形底部组合形成支撑部。进一步的,支撑板与第二底面和第三底面连接,且靠近第四侧面,支撑板与锥形底部齐平。进一步的,支撑板与第四侧面平行。进一步的,口部呈圆形,第三侧面向外突出形成弧面,弧面与口部同轴。进一步的,试剂瓶还包括瓶盖,瓶盖的内径与口部的外径配合。进一步的,容纳部和口部一体成型。下面对本技术的优点或原理进行说明:1、试剂瓶的锥形底部位于口部的正下方,防止吸针还未到残留液体高度时就发生碰撞,有利于吸针吸取试剂瓶底部内的液体,同时锥形底部解决了试剂瓶残留过多液体的问题,能有效避免药液浪费,容纳腔通过口部与外界相通,方便吸针进出吸取试剂瓶的液体。2、第一上侧面与第一下侧面、第二上侧面与第二下侧面的连接处形成的卡位,可用于固定试剂瓶,同时还提供给实验人员一个手提的位置,方便实验人员移动和安放试剂瓶。3、第一底面、第二底面和第三底面连接而成的锥形底部,使锥形底部与接触面为一个点,最终可让试剂瓶内的液体汇集到底部一点,避免试剂瓶残留液体过多,提高试剂瓶内液体的使用率。4、单靠试剂瓶的锥形底部不能将试剂瓶平稳放置,需要加上支撑板与锥形底部组合成支撑部,方可使试剂瓶放平稳。5、由于试剂瓶的锥形底部偏心设置,且靠近第三侧面,把支撑板设置在靠近第四侧面的位置,可以分担试剂瓶的重量,平衡试剂瓶。6、支撑板与第四侧面平行,使支撑板与接触面垂直,试剂瓶不易倾倒。7、第三侧面向外突出形成的弧面,当实验人员单手提起试剂瓶时,该弧面适合实验人员手部虎口的位置,不易造成手部的损伤。8、瓶盖的设置可隔绝试剂瓶内液体与外界连通,使试剂瓶内的液体不容易发生变质。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试剂瓶的正视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试剂瓶的侧视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试剂瓶的俯视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试剂瓶的立体图;附图标记说明:10、容纳部,11、第一底面,12、第二底面,13、第三底面,14、第一侧面,15、第二侧面,16、第三侧面,17、第四侧面,18、支撑板,19、锥形底部,20、口部,21、卡位,30、瓶盖。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如图1至图4所示,试剂瓶,包括口部20和容纳部10,容纳部10的底部位于口部20的正下方,容纳部10包括:第一底面11、第二底面12、第三底面13及侧面,第一底面11、第二底面12、第三底面13及侧面相连接并在其内部形成容纳腔,容纳腔通过口部20与外界相通,第一底面11、第二底面12和第三底面13往下倾斜,形成锥形底部19。容纳部10的侧面包括:第一侧面14、第二侧面15、第三侧面16和第四侧面17,第一侧面14与第二侧面15对称设置,第三侧面16与第四侧面17相对设置;第一侧面14分为第一上侧面和第一下侧面,第二侧面15分为第二上侧面和第二下侧面,第一上侧面与第二上侧面之间的距离比第一下侧面与第二下侧面之间的距离大,第一上侧面与第一下侧面、第二上侧面与第二下侧面的连接处形成卡位21。第一底面11与第一侧面14和第四侧面17连接,第二底面12与第二侧面15和第四侧面17连接,第三底面13与第三侧面16连接,锥形底部19偏离试剂瓶的中心位置,并靠近第三侧面16。容纳部10还包括支撑板18,该支撑板18与第二底面12和第三底面13连接,且靠近第四侧面17,支撑板18与第四侧面17平行,支撑板18与锥形底部19组合形成支撑部,支撑板18与锥形底部19齐平。试剂瓶还包括瓶盖30,瓶盖30的内径与口部20的外径配合,该口部20呈圆形,第三侧面16向外突出形成弧面,弧面与口部20同轴;容纳部10和口部20一体成型。本实施例具有如下优点:1、试剂瓶的锥形底部19位于口部20的正下方,防止吸针还未到残留液体高度时就发生碰撞,有利于吸针吸取试剂瓶底部内的液体,同时锥形底部19解决了试剂瓶残留过多液体的问题,能有效避免药液浪费,容纳腔通过口部20与外界相通,方便吸针进出吸取试剂瓶的液体。2、第一上侧面与第一下侧面、第二上侧面与第二下侧面的连接处形成的卡位21,可用于固定试剂瓶,同时还提供给实验人员一个手提的位置,方便实验人员移动和安放试剂瓶。3、第一底面11、第二底面12和第三底面13连接而成的锥形底部19,使锥形底部19与接触面为一个点,最终可让试剂瓶内的液体汇集到底部一点,避免试剂瓶残留液体过多,提高试剂瓶内液体的使用率。4、单靠试剂瓶的锥形底部19不能将试剂瓶平稳放置,需要加上支撑板18与锥形底部19组合成支撑部,方可使试剂瓶放平稳。5、由于试剂瓶的锥形底部19偏心设置,且靠近第三侧面16,把支撑板18设置在靠近第四侧面17的位置,可以分担试剂瓶的重量,平衡试剂瓶。6、支撑板18与第四侧面17平行,使支撑板18与接触面垂直,试剂瓶不易倾倒。7、第三侧面16向外突出形成的弧面,当实验人员单手提起试剂瓶时,该弧面适合实验人员手部虎口的位置,不易造成手部的损伤。8、瓶盖30的设置可隔绝试剂瓶内液体与外界连通,使试剂瓶内的液体不容易发生变质。以上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不以此限定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在不违反本技术构思的基础上所作的任何替换与改进,均属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试剂瓶,其特征在于,包括口部和容纳。
No Respon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