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信董事长贾少谦:企业家是乐观主义者而非机会主义者

此时的海信也正站上新的发展起点:这家曾经电视独大的黑电企业已成长为“黑白通吃”的综合家电产业集团;在To C业务持续增长的同时,包括商用显示、智能交通、精准医疗、光通信等板块的To B业务渐次崭露头角;作为战略重点的国际化不断提速,2022年的海外业务占比达41%,80%以上为自主品牌——此时距离海信老董事长周厚健提出“大头在海外”的设想,已历经近20年的“长征”。

也难怪贾少谦说海信是家“笨公司”“慢公司”。“海信不是一个发展特别快的公司,也不是一个特别有声量的公司,但是拉开增长曲线就会看到,它每年都能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所以很多时候快可能就是慢,慢可能就是快。”在接受《中国企业家》独家采访中,贾少谦说,尤其是在这两年多次“黑天鹅”事件干扰之下,2021年营收和利润依然延续了两位数的增长,2022年利润增长超20%——“我们追求的是稳健发展的长期主义。”

也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在外部环境的潮起潮落中随波逐流。可以这么说,每家企业的成长故事,也是直面压力和风险的抗争故事:过去内外市场交困的三年,海信熬过了重重考验;未来机会和挑战并重的三年,海信还有更大的难关要闯——按照此前制定的五年规划的目标,海信营收要在2025年破3000亿元,相当于在当前1835亿元的基础上增长60%以上。

从好的方面看,增长的路已经铺就:传统家电的高端化、智能化升级,To B产业和国际化业务的进一步深耕,以及新兴汽车电子领域的拓展都是可能的增量市场;但这条路也并不好走,对于海外市场来说,中国企业大多在中低端徘徊,向上突围谈何容易?回望国内,制造业的转型对公司治理、顶层设计、激励机制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谋求变革,就会惨遭淘汰。

这是摆在海信面前的重重难题,也是制约中国制造企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层层关卡。

“中国企业都面临着相同的问题,因为时代发展太快了,完全超出了过去的经验,所以过去的成功策略如果不实时调整的话,很可能就会约束、限制企业的发展力和竞争力。”贾少谦说。也正因此,2023年两会,首次履职全国人大代表的贾少谦带来的大部分建议都与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相关。

“中国正在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中小企业要顺势而为,和时代同行,抓住其中的发展机遇,以‘制造强企’助力‘制造强国’,将中国制造的规模优势持续扩大。”贾少谦表示。

1.短期的目标本身有意义,但我们追求的一定不是这个,而是目标背后的长期能力建设。

2.很多时候快可能就是慢,慢可能就是快,这需要整个经营团队有很大的定力和耐力,不能为了追求所谓的快和高声量而丧失了企业根本。

3.这个世界上没有永恒的成功,只有奋斗当中的成功,只有在危机面前保持清醒头脑的成功——在这样的发展规律下,还是要追求长期主义。

4.企业一定要有风险意识,同时还要有冒险意识。要有效地把冒险和风险控制结合在一起,企业要冒险,但不能冒生死风险。

5.从汽车电子到智慧交通,海信会在这个赛道上推动产业升级,拓展出新的成长型业务。

6.中国制造走向全球,在产品端、技术端和品牌运营端,在售前、售中和售后的服务端,都需要系统性改善和提升。

7.要让整个经营团队不封闭、不自我、不陶醉在过去的成功当中,也要时时保持一种危机感和强烈的责任心。

9.变革的根本,还是在公司治理、顶层设计。中国企业都面临着相同的问题,过去的成功策略如果不实时调整的话,很可能就会约束、限制企业未来的发展和竞争力。

《中国企业家》:2019年,你就任海信集团总裁,接下来就是三年“极不寻常”的艰难时期,当时的压力是不是挺大?

贾少谦:应该说在2019~2022年这四年多的时间里,经历的挑战非常多,是内外部不确定织在一起的特殊时期。三年疫情影响了整个经济的运行规律,造成企业发展内销动力不足,市场消费能力和意愿不足,同时带来了经济本身不确定性的增加。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了一个词,叫“极为不易”,我们非常能体会这种感受。

好的地方是经过这么多年的历练,海信积累了比较坚实的发展基础,同时也有一支很能干的管理队伍,能够帮助企业克服困难,取得比较好的发展表现。

《中国企业家》:在这种情况下,2019年提出的2025年破3000亿的增长目标,是不是挑战更大了?

贾少谦:这个挑战是很大的,提这个目标是在2019年,疫情发生以后,我们也想过要不要调整这个目标,最终决定还是不调。因为任何一个目标的作用都在于牵引,让系统性的企业资源和要素往更好的发展目标上努力,在这个过程中推动长期能力建设——这对海信来讲更为重要。退一步说,即使2025年到不了3000亿元,只要在这个过程中把海信的产品能力、技术能力、品牌能力以及现金流的能力不断强化提升,那么数据也就没那么重要了。

《中国企业家》:技术和产品能力的提升很重要。现在科技的迭代速度特别快,市场变化也特别快,你过去常说海信是一家“笨公司”“慢公司”,一家慢公司如何适应技术和市场变化的快节奏?

贾少谦:实际上很多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都有些看似矛盾,但是大道至简,做起来又非常具有挑战的一些经营理念,尤其对中国企业来说更是如此。海信强调长期主义,所以把“永续经营”写入了企业价值观,就是希望在发展中把稳定性、健康、可持续放在首位。短期的目标本身有意义,但我们追求的一定不是这个,而是目标背后的长期能力建设。

确实,在过去的发展中,海信整体来讲不是一家特别快的公司,也不是一家特别有声量的公司,但是拉开这条增长曲线就会看到——很有意思——海信每年都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所以很多时候快可能就是慢,慢可能就是快,这需要整个经营团队有很大的定力和耐力,也有挑战,但一定要把海信该坚守的东西守住,使之成为企业长期发展的推动力,不能为了追求所谓的快和高声量而丧失了企业根本。

贾少谦:几个角度都有:一是海信是一家工程师文化比较重的企业,从周厚健董事长那时开始,海信管理层整体上就是一个偏好用技术、用质量去赢得市场的经营逻辑,同时追求发展过程中的稳健性、安全性——这造就了企业独有的气质。

另外,我们也看到中外企业发展史上有太多的经验和教训,供我们参考借鉴,有时候甚至是警示。世界500强公司不断有新陈代谢,可能10年就有三分之一的企业更替,这就意味着这个世界上没有永恒的成功,只有奋斗当中的成功,只有在危机面前保持清醒头脑的成功——在这样的发展规律下,还是要追求长期主义。

《中国企业家》:海信特别强调发展安全性,但另一方面,企业决策更多是在不确定性中做出的,如何在把握安全边界的同时抓住风险机会?

贾少谦:企业是一个竞争主体,竞争主体一定要有风险意识,同时还要有冒险意识。风险意识需要做任何事情要有底线思维,就是判断事情一旦做错,最坏的结果是什么,企业是否能承受。但另一方面,如果丝毫不冒险,也会丧失发展机。

Categories:

No Responses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